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实施细则及政务信息考核评比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8 16:04:52  浏览:949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实施细则及政务信息考核评比办法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实施细则及政务信息考核评比办法的通知



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经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新修订的《乌兰察布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实施细则》、《乌兰察布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考核评比办法》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乌兰察布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全市政府系统信息工作,使信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适应新形势下全市政府系统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的需要,更好地为政府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科学性、预测性的服务,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实施细则》,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政务信息工作是全市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应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全面反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思路、新举措,为党和政府领导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第三条 政务信息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实做到迅速、准确、全面报送信息。

  第四条 市政府办公厅负责汇集、处理、上报、下发全市政府系统的各类政务信息。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定期下发信息报送要点,指导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

第五条 各旗县市区、市直各部门政务信息工作机构应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依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政务信息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做好政务信息的收集、综合、处理、报送、传输、存储等日常工作,为领导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服务;

(三)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和领导关注的问题,认真组织调研,开发深层次、有份量的精品信息;

(四)按照市政府办公厅的要求做好信息上报工作,完成市政府办公厅和本地区、本部门领导交办的有关政务信息工作任务;

(五)每年要开展政务信息工作经验交流、业务培训和研讨活动,了解和指导下级单位的政务信息工作。

第六条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加快本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步伐,构建起安全、快速、便捷、高效的政府政务信息网络系统。没有组建专门信息机构的地区和单位2012年要组建并配齐配强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

第七条 政务信息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政策水平,熟悉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市情,具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能够从全局出发观察思考、分析研究问题;

(二)掌握政府信息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热爱政务信息工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保密制度。

第八条 上报政务信息内客包括:

(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重要决策贯彻落实的情况、问题及建议;

(二)本地区、本部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等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情况和政务动态,工作中出现的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三)上级和本级领导在本地区或本部门的重要活动、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及本级政府和本部门的重要工作思路、政策举措等;

(四)关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建议、对策、预测和调研成果;

(五)本地区、本部门管辖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突发性事件、自然灾害等;

(六)重要的经济、社会、改革及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动态和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七)上级领导机关或领导同志指示或交办事项的落实情况;

(八)上级党委、政府要求报送的信息。

第九条 上报政务信息的质量要求:

(一)一事一报,真实可靠,有实据,全面客观,重大事件上报前,应当核实准确;

(二)重大突发性事件应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必要时连续上报;

(三)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有深度、有新意,反映表象,揭示本质;

(四)有喜报喜,有忧报忧,避免以偏概全:

(五)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各项保密制度;

(六)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要善于从一般信息中找出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有分析、有预测、有建议,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

  第十条 市政府办公厅通过《政务信息》、《专报信息》、《调研信息》、《专报自治区政务信息》等信息载体,为自治区政府,市委、政府以及旗县部门领导提供高质量的政务信息。各地、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创办信息刊物,为本级领导提供信息服务。

第十一条 建立健全信息工作制度:

(一)信息报送要点发布制度。市政府办公厅将根据一段时间内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不定期发布信息参考意见,供各旗县市区、市直各部门搜集、报送信息时参考。各旗县市区、市直各部门也要依据实际情况对下发布信息参考要点,以供下级报送、搜集信息时参考。

(二)上报信息专人负责制度。各旗县市区及市直各部门上报政务信息要指定专门的信息工作人员负责,做到专事专人专报,确保上报信息渠道畅通,符合保密规定。

(三)信息报送审签制度。各地各部门向市政府报送的信息,必须经分管领导审核、签发,必要时报请主要领导审核、签发。

(四)建立全员抓信息制度。市政府办公厅从2012年起实行领导秘书兼职信息员制度。各旗县市区、市直各部门,特别是各旗县市区政府办内部都要形成全员抓信息制度,并量化信息上报量,定期考核、表彰、奖励。

基本要求是:

市直部门全年上报信息不少于400篇(条),其中:上报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有特色的调研类信息不少于12篇。各旗县市区全年上报信息不少于1000篇(条),其中:上报的综合性调研信息不少于50篇。

(五)定期通报制度。要建立健全上报信息台帐。市政府办公厅信息科由专人负责对各旗县市区、市直各部门上报的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并每月或每季度对各地、各部门上报信息及信息采用情况进行通报,对连续两个月未完成信息报送任务的单位,特别是对于必报信息漏报、迟报或扣压不报的,市政府办公厅予以通报批评。

  (六)上报信息考核评比制度。市政府办公厅将根据《乌兰察布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考核评比办法》进行考核评比。

  (七)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市政府办公厅每年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组织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交流,并建立调训制度。选调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工作骨干到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信息处或市政府办公厅信息科进行调训。

  (八)好信息评选制度。市政府办公厅每季度对所采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将其中对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评为好信息,并对提供信息的单位和信息员予以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政务信息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政务信息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定期检查,兑现奖惩。健全信息工作机构和制度,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在各项工作中的辅助决策作用。

  第十三条 各级领导在信息刊物上的指示,由市政府办公厅转交有关部门和单位办理,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有专人登记、办理、催办,并按时限要求向市政府办公厅报告办理结果。

  第十四条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政务信息工作人员。原则上研究工作的重要会议,要安排信息工作人员参加,允许信息工作人员阅读重要文件,参加调研,充分调动政务信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乌兰察布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考核评比办法

为加强全市政府系统信息工作,使信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政务信息报送数量和质量,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科学性、预测性的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评对象

1、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

2、市直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3、被自治区政府确定的旗县市区政府直报点。

二、考评内容

1、上报信息被市政府办公厅采用情况;

2、上报信息被自治区政府办公厅采用情况;

3、上报信息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情况;

4、被考核单位政务信息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三、考评目标和任务

市政府办公厅对各旗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进行考核。各旗县市区政府全年上报信息不得少于1000篇(条),其中:上报综合调研信息不少于50篇。市直部门全年上报信息不少于400篇(条),其中:上报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有特色的调研类信息不少于12篇(条)。被自治区列为直报点的旗县市区全年在自治区的排名应在25名以内。

  四、考评办法

(一)采用计分

1、《政务信息》采用1条计5分;

2、《政府办公厅专报自治区政务信息》采用1条计10分;

3、《专报信息》采用1条计10分;

4、《调研信息》采用1篇计20分。

(二)奖励加分

1、被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每日要情》采用1条计20分;

2、被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政务情况交流》采用1条计15分;

3、被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专送主席信息》采用1条计30分;

4、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1条计50分;

5、市领导作出重要批示的信息另加10分,自治区领导批示的信息另加20分,国务院领导批示的信息另加30分;

6、市政府办公厅每季评选好信息,被评为好信息的在原有分值基础上再加10分;

7、未完成约稿任务或信息内容严重失实,一次扣减15分,并给予通报批评。

(三)信息开展情况测评计分

1、有专门的信息机构和专职信息工作人员且信息制度健全的加50分;

2、召开政务信息年度工作会议或对基层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交流的加100分。

(四)累计得分

1、本年度上报信息得分=年度采用得分+奖励得分-失误扣分;

2、同一条信息被多个刊物采用可累计加分。

(五)考评反馈

市政府办公厅每月或每季度在《信息采用通报》上公布各考评单位本月(季)得分和累计得分情况,年终以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公布各考评单位最终得分情况。并根据分类排名进行表彰奖励,对完成目标任务的通报表彰,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通报批评。旗县直报点采取末位淘汰制(即:全区35个旗县直报点,按照末位淘汰原则,取消年度信息报送评分排名后5位的旗县信息直报点资格),按照《信息采用通报》改报全市评分排名靠前的旗县为新的直报点,并且被淘汰的直报点两年内不得再次评选直报点。

  五、评选及表彰办法

1、设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年度奖

根据各地、各部门全年综合考评排名情况,30%的上报单位被评为年度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2、政务信息先进工作者年度奖

被评为年度政务信息工作先进的单位,推荐1名先进个人,报市政府办公厅审核确定。

3、对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在全市进行通报表彰。

本办法从2012年起执行,由市政府办公厅信息科负责解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

财政部


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

财企〔2003〕95号
财政部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各中央管理企业,总后勤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企业通过对外捐赠回报社会,对塑造友善的社会风尚,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了规范各类型企业的对外捐赠行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维护所有者权益,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企业财务通则》的有关规定,现将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若干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外捐赠的定义和途径
  对外捐赠是指企业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送给合法的受赠人用于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公益事业的行为。
  企业对外捐赠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进行。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合法的新闻媒体等进行。
  二、对外捐赠的原则和要求
  企业对外捐赠一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一)自愿无偿。企业对外捐赠后,不得要求受赠方在融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占有其他资源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从而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
  (二)权责清晰。企业经营者或者其他职工不得将企业拥有的财产以个人名义对外捐赠,企业对外捐赠有权要求受赠人落实自己正当的捐赠意愿。
  (三)量力而行。企业已经发生亏损或者由于对外捐赠将导致亏损或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除特殊情况以外,一般不能对外捐赠。
  (四)诚实守信。企业按照内部议事规范审议决定并已经向社会公众或者受赠对象承诺的捐赠,必须诚实履行。
  三、对外捐赠的类型和对象。
  企业一般可以按照以下类型进行对外捐赠:
  (一)公益性捐赠,即向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医疗、体育事业和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的捐赠。
  (二)救济性捐赠,即向遭受自然灾害或者国家确认的“老、少、边、穷”等地区以及慈善协会、红十字会、残疾人联合会、青少年基金会等社会团体或者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和个人提供的用于生产、生活救济、救助的捐赠。
  (三)其他捐赠,即除上述捐赠以外,企业出于弘扬人道主义目的或者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捐赠。
  四、对外捐赠的范围
  企业可以用于对外捐赠的财产包括现金、库存商品和其他物资。企业生产经营需用的主要固定资产、持有的股权和债权、国家特准储备物资、国家财政拨款、受托代管财产、已设置担保物权的财产、权属关系不清的财产,或者变质、残损、过期报废的商品物资,不得用于对外捐赠。
  企业对外捐赠的受益人应当为企业外部的单位、社会弱势群体或者个人。对企业内部职工、与企业在经营或者财务方面具有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单位,企业不得给予捐赠。
  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自办或者与他人共同举办教育、气文化、卫生、体育、科学、环境保护等经营实体的,应当作为对外投资管理。
  企业为宣传企业形象、推介企业产品发生的赞助性支出,应当按照广告费用进行管理。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机构、团体或者某些个人强令的赞助,企业应当依法拒绝。
  五、对外捐赠的内部管理程序
  企业对外捐赠,应当由经办部门和人员提出捐赠报告,捐赠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捐赠事由、捐赠对象、捐赠途径、捐赠方式、捐赠责任人、捐赠财产构成及其数额以及捐赠财产交接程序。
  企业财务部门应当对捐赠方案进行审核,并就捐赠支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审核意见后,按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提交企业董事会或者经理(厂长)办公会审议决定。
  对于重大的对外捐赠事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上报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备案后实施;公司制企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及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执行。
  六、对外捐赠的财务处理
  企业对外捐赠应当控制在当年企业财务预算幅度内,按照批准的方案执行,并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申报纳税扣除。
  企业实际发生的对外捐赠支出,应当依据受赠方出具的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或者捐赠资产交接清单确认;救灾、济贫等对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和个人的捐赠,无法索取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的,应当依据城镇街道、农村乡村等基层政府组织出具的证明和企业法定负责人审批的捐赠报告确认。
  企业为捐赠资产提供运输、保管以及举办捐赠仪式等所发生的费用,应当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不得挂账。企业负责对外捐赠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受赠人或者受益人索要或者收受回扣、佣金、信息费、劳务费等财物。
  企业经过董事会或者经理(厂长)办公会审议,并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报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批准,公司制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及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批准,将修建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社会公共设施无偿移交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可以核减资本公积金,并应当与接受方签定相关协议,双方办理资产交接手续。
  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企业所拥有的财产被当地县级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人民武装组织征用的,扣除当地政府或人民武装组织依法补偿金后的差额,应当作为资产损失处理。
  七、对外捐赠的监督管理
  企业内部审计(监察)机构或者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对外捐赠行为应当进行检查,监督经办部门及其有关人员严格按照企业内部议事规范执行,制止随意对外捐赠行为。
  企业应当拒绝任何部门、机构、团体强行要求的各种捐赠,对于各种强行募捐应当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中发[1997]14号)的规定,向各级经贸、计划(物价)、财政、监察、纠风、审计等有关部门举报。
  企业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如实披露对外捐赠情况,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当予以重点关注。
  企业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有权对拥有控制权的企业对外捐赠事项进行检查监督。对于企业未执行规定程序擅自进行的捐赠,或者超出本通知关于公益、救济范围的捐赠,或者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转移企业资产等违法违纪的捐赠,企业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应当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本通知从2003年5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
                   二○○三年三月十四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

国办发〔201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3年1月23日



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综合整治,土壤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仍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切实保护土壤环境,防治和减少土壤污染,现就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作出以下安排:
  一、工作目标
  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建立严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确保全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点位达标率不低于80%;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调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基本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对全国60%的耕地和服务人口50万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开展例行监测;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初步控制被污染土地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有序推进典型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
  (一)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加大环境执法和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新的污染。定期对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以及污水、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理设施周边土壤进行监测,造成污染的要限期予以治理。规范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完善垃圾处理设施防渗措施,加强对非正规垃圾处理场所的综合整治。科学施用化肥,禁止使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严格控制稀土农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管理规定,建立农药包装容器等废弃物回收制度。鼓励废弃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禁止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含重金属、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污水以及未经检验和安全处理的污水处理厂污泥、清淤底泥、尾矿等。
  (二)确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将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作为土壤环境保护的优先区域。在2014年年底前,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明确本行政区域内优先区域的范围和面积,并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污染源排查的基础上,划分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建立相关数据库。禁止在优先区域内新建有色金属、皮革制品、石油煤炭、化工医药、铅蓄电池制造等项目。
  (三)强化被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控制。开展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对已被污染的耕地实施分类管理,采取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措施,确保耕地安全利用;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地方人民政府应依法将其划定为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已被污染地块改变用途或变更使用权人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并对土壤环境进行治理修复,未开展风险评估或土壤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建设用地要求的,有关部门不得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施工许可证。经评估认定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污染地块,要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治理达标前不得用于住宅开发。以新增工业用地为重点,建立土壤环境强制调查评估与备案制度。
  (四)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以大中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中南、辽中南等地区,选择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有关地方要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开始实施。
  (五)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加强土壤环境监管队伍与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设置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位,提高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加强全国土壤环境背景点建设。加快制定省级、地市级土壤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土壤环境应急能力和预警体系。
  (六)加快土壤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实施土壤环境基础调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历史遗留工矿污染整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和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具体项目由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并组织实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机制,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负总责,要尽快编制各自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二)健全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逐步加大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投入力度,保障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经费。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治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中央财政对土壤环境保护工程中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予以适当支持。
  (三)完善法规政策。研究起草土壤环境保护专门法规,制定农用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被污染地块环境监管等管理办法。建立优先区域保护成效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制定并实施“以奖促保”政策。完善有利于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的税收、信贷、补贴等经济政策。研究制定土壤污染损害责任保险、鼓励有机肥生产和使用、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等政策措施。
  (四)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制(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污染土壤风险评估、被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主要土壤污染物分析测试、土壤样品、肥料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等标准;制订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等级划分、被污染地块环境风险评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和考核技术规程。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基础和应用研究,适时启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研发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和装备。
  (五)引导公众参与。完善土壤环境信息发布制度,通过热线电话、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公众意见和建议,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和支持土壤环境保护。制定实施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结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活动,广泛宣传土壤环境保护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将土壤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工作。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的企业要加强对所用土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估,主动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六)严格目标考核。建立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环境保护部要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和时间要求等,定期进行考核,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地方人民政府要与重点企业签订责任书,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要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对成绩突出的地方人民政府和企业给予表彰,对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要进行问责。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